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称其为谨身殿、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5米,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清乾隆年间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保和”源于《易·乾·彖辞》:“保和大和乃利贞”,意思是保持和谐,长治久安。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只脊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