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2、《望天门山》中,写长江汹涌奔流的水势,表现天门山的险峻和雄伟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注释
4、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5、“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6、楚国发源于长江流域上的湖北、湖南地区。之后一直东进,至战国相继灭了长江流域各国。占据了整个长江流域,故古人亦称长江为楚江。
7、《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8、作者:李白
9、望天门山诗中的天门山指的是安徽长江岸边的天门山,具体是长江南岸当涂的东梁山(古称博望山)和北岸和县的西梁山,两山依江对峙,犹如天门,故名天门山。由于涉及到行政区划的调整,原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在80年代划归芜湖市管辖,而东梁山就在大桥公社境内,所以天门山现在一半属于芜湖,另一半属于马鞍山。马鞍山、芜湖古代属于“吴头楚尾”,这一段皖江古代也称楚江,所以有“天门中断楚江开”之说。
10、扩展资料
11、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1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13、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14、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15、“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16、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17、出自唐代李白的《姑孰十咏》
1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1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0、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2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了天门山山水的雄奇险峻。断、开、流、回四个字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带给人们惊心动魄的气势。
22、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3、至此回中的回是迴的通假字,即是李白的诗句中望天门山中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即水流到此处后,被山岩石顶回在此迴旋后,再慢慢地顺河道东流而去,并不是往回返流回去的。
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5、天门山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2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7、唐代:李白
28、译文及注释
29、“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的意思是:劈开,断开。
30、释义:
31、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32、作者:唐李白
33、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4、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35、《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是指长江流领旧楚地的一段,当时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36、译文
37、原文
38、“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楚江”指的是: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39、《望天门山》原文:
40、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4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42、《望天门山》中描写了江水水流湍急的诗句是:
43、望天门山诗中的天门指的是东梁山和西梁山。东梁山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境内,西梁山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经开区境内,两山隔长江相望,历来就是长江下游的险要之处,东良山上建有寺庙一座,香火旺盛。西梁山和东梁山相得益彰,是长江上的名胜。
44、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5、原诗:
46、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47、望天门山
48、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49、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50、出自唐代李白的《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51、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5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53、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5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就像一把开天利斧一般将眼前雄壮的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左右的山峰笔直挺立,楚江碧绿之水从两山之间湍流而过,在此回旋澎湃着。诗仙李白的脑洞就是大,“楚江开”三个字用得非常的巧妙!在读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把巨斧将一山一劈为二的壮阔画面,之后紧接着以“碧水东流”填补了两山之间的空隙。一江碧水在两山之间回旋着。这景色,秀美、雄壮,的确不错!《望天门山》就是李白初出巴蜀后,途径当涂(今属安徽)时,被眼前壮阔、秀美的天门山所吸引,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55、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56、字面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