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饶毅,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城县,分子神经生物学家,西湖大学的共同发起者之一。
饶毅于1978年至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学习,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91年起,先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从事研究,2004年任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7年饶毅返回中国,获聘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至2013年;2019年调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饶毅在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和细胞机理方面,发现脊椎动物胚胎两眼来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态发生场,揭示Slit蛋白质的化学排斥性导向作用,研究化学排斥分子Slit和化学吸引分子Netrin的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并于2019年首次提出化学连接组(CCT)的概念。2010年1月8日,饶毅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十年影响力之科学教育人物,201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人”。
一、人物经历
1.教育与出国深造
1962年,饶毅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8年参加高考被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录取,1983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接受研究生教育。
1985年,饶毅获得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撰写毕业论文“果蝇神经发育中细胞间交流的分子和遗传分析”,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从1994年起,饶毅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10年,在此期间,他设计实验证明轴突调控分子Slit通过Robo介导神经轴突的生长,并于1999年,饶毅实验室报告了第一个调控神经元迁移的分子Slit,发现了众多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神经元迁移的分子机制,属开创性成果,并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引起科学界关注。同年协助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
2002年,饶毅指导中国研究生通过实验证明,细胞内的信号分子 GSK3β具有抑制轴突形成的功能, 这是发育神经生物学的一项重大发现,成果于2005年在《细胞》上发表,也是该刊25年来第一篇全部在中国国内做实验出成果的论文,并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2004年,饶毅到美国西北大学任教,兼任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两年后他成为讲席教授,直至返回中国。在此期间,他发现脊椎动物胚胎两眼来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态发生场,提出了“眼形态发生场”的概念。
2.回国任职
2007年,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辞职回到中国,获聘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建立实验室,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神经生物学,即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2012年4月当选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首任院长。2013年9月,饶毅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
2015年3月,饶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等倡议人提出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批,2018年他出任西湖大学创校董事会董事。
2016年4月,饶毅出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是中国“未来科学大奖”发起科学家之一。2018年与杨振宁等 14 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遴选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予以奖励。
2019年,饶毅调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其实验室在《神经元》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化学连接组(CCT)的概念。
二、主要成就
1.研究成果
神经细胞轴突生长的调控。
饶毅实验室采用不同的体系,设计实验证明轴突调控分子Slit通过Robo介导神经轴突的生长,打破该研究领域一直由美国科学家实验室主导的局面。1999年,饶毅与两家美国知名实验室在同一期《细胞》刊物上分别发表论文,报告Slit对轴突生长的调控,成为当时科学界的重大突破,饶毅也在与国际一流大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神经元迁移的分子机制。
饶毅实验室报告了第一个调控神经元迁移分子Slit,并精准设计实验证明,迁移神经元能够感受Slit的浓度梯度来决定其走向。这项研究成果是开创性的工作,对细胞迁移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神经元极性的形成。
饶毅指导研究生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细胞内的信号分子GSK3β具有抑制轴突形成的功能,从而证实一条控制轴突发起的信号通路,这项成果是发育神经生物学的一项重大发现。
2.分子社会生物学研究
在《自然—神经科学》《自然》上发表三篇有影响的论文,揭示了鱆胺神经递质对果蝇之间争斗的作用,发现群养的雄性果蝇能释放cVA,起到抑制争斗的作用;此外,第一次在哺乳类发现了脑中控制性选择的分子机制,无论对生物学知识的扩充,还是对社会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首次提出化学连接组。
饶毅实验室发明化学连接组学的途径,制备必需的遗传工具,研究CCT中基因和细胞的功能作用、操纵化学传递、揭示神经环路,并将研究成果在《神经元》发表,创造了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强有力资源三者合一的范例。
3.主要论著
饶毅一贯注重科研质量,坚持回归科学本质,在学术研究上秉持“慢”的理念,论文数量服从质量,因此在中国科技领域,他的学术论著数量并不算多,1999年至2009年发表约20篇论文,回到中国后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尽管如此,他坚信在中国的科研会比在美国出色,2005年,饶毅带领在中国的学生,发表了25年来中国第一篇《细胞》论文。
饶毅事件是怎么回事
饶毅事件是质疑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2019年11月29日,一封饶毅写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的信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质疑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迅速发酵为饶毅打假事件。信的落款时间为11月28日。饶毅称该信没有发出,有过草稿。至于它如何传播出去成了谜。